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又不期而遇,基于对金融危机向经济危机过渡的担忧,国内企业相继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抵御经济危机,以便企业渡过难关。除直接加强资金流转速度、大幅压缩管理成本、谨慎投资以外,还涉及一些企业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的调整。一些没有调整或调整不及的中小企业相继倒闭。至去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职工劳动经济权益方面带来的冲击,主要体现在: 一是失业人数增加,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金融危机中的失业问题,是发生在我国就业压力本来就很大的背景下的,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需要安排就业的人数达2400万人,其中包括1300万全国城镇新增劳动力和800万下岗失业人员,此外还有300多万其他人员需要等待就业安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报告表明,城镇失业率已经攀升到9.4%,是官方数字的两倍。有学者甚至认为,实际的失业率可能比上述数字更高。金融危机的冲击,无疑会使这种状况雪上加霜。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国家正全力主导经济增长模式向内需型转变,但无法保障稳定的就业,也就无以促进内需的有效增长。对于我们而言,保增长、促就业已变得日益迫切。 二是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职工生活水平下降。 收入差距过大,两极分化的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多年的体制痼疾。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群体之间的收入悬殊,分配不公,是中国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重大羁绊。目前,中国反映国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基尼系数已经超出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o.40,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说,中国是过去20多年里贫富差距扩大速度最快的国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居民收入增速放缓,职工生活水平和保障能力下降。对于主要依靠工资生活的广大职工特别是企业职工来说,收入减少也必然导致生活水平和自身保障能力下降。 三是劳动纠纷明显增加,职工群体性事件呈攀升态势。 最近国际国内宏观环境变化所引发的矛盾和纠纷在劳资领域已明显反映,一些用人单位尤其是纺织、冶金等传统行业的企业经营出现困难,不少企业大量裁员或处于停产状态,一些传统国有企业甚至申请破产,从而引发了大量的解除劳动合同纠纷,包括群体讨薪纠纷、要求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纠纷、要求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纠纷、要求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金纠纷等。来自最高人民法院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审结的劳动争议案件286221件,同比上升了93.93%。2008年底,部分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面临减产、停产或关闭,劳动者失业尤其是农民工大规模返乡现象突出,社会保障面临新的困难,处理不慎,将会引发更多的劳动争议。因此,可以肯定,2009年我国劳动争议和举报投诉案件数量将会继续上升。国际金融危机无疑会进一步损害劳资利益平衡的格局,造成劳资对抗风险的不断累积,资本单赢的格局有可能向劳资双损的危险境地演进。
验厂咨询欢迎致电奥地特(AUDIT)0512-66355405或发送邮件至service@ccsrcenter.com;国内权威咨询机构 |